現如今,簡歷、方案、招聘廣告、PPT演示稿等,哪個都需要制作者為了正中目標讀者下懷而盡可能做到完美。于是,電腦中的字庫就有了大用場。其實,這字庫也很有門道,而如若你寫得一手好字,還有可能被開發成一款有名有姓的字體,被更多人使用。
近日,資深“字體”人黃學鈞做客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“中國新設計”系列分享會,回顧了字體產業的歷史、國內外字體產業的現狀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商機。別以為這與己無關,先來看一組事例――
1987年,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25歲的活字設計師陸華平,以一款百余字的隸書字體參加日本森澤字體公司的字體設計大賽,獲得一等獎,至今在國內后無來者。之后,陸華平為森澤繪制了八千多個日文漢字,這套字體被命名為“陸隸”,森澤支付的作者報酬是每字14美元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位曾經紅極一時的字體設計師,如今早已改行,徹底離開字體設計產業。在一次采訪中,陸華平直言,“沒錢賺,誰還會進來做?”
漢字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,而當人類步入信息時代,字體由書寫逐漸演變成電子化字庫后,字體產業卻面臨著種種前所未有的危機。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、設計人員的大量流失,嚴重扼制了字體產業的發展。
2007年,徐靜蕾聯手方正字庫開發出一款“方正靜蕾簡體”,推向市場后隨即售出2000多套,與此同時,該款字體很快遭遇盜版,方正字庫“賠本賺吆喝”,而徐靜蕾本人也沒有因為這款字體而獲得什么收益。
2008年,方正字庫發現寶潔公司在飄柔洗發水瓶上用了“方正粗倩簡體”當中的“飄柔”二字。這種未經允許和付費的使用當然是侵權,方正字庫與寶潔的官司一打就是好幾年。在案件審理中,法院一度提出“字體是表意,并非表形”的觀點。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字庫業務部副總經理黃學鈞說:“寶潔所使用的‘粗倩體’恰恰是表形的文字,和他們‘飄逸柔順’的定位非常符合。實際上飄柔在海外的英文文字也是專門付費設計的,但是他們卻不愿意為中文字的使用付費。”
用黃學鈞的話說,在中國,99%的人都不了解字體的開發過程,“很多人覺得它和工人蓋樓一樣,只需要付出耐心,實際上,字體產業是一個非常需要創造力的行業。開發一款字體少則幾十萬元,多則上百萬元,甚至要耗時幾年時間,而盜版的存在、法律的空白,使得很多款字體在開發后‘血本無歸’,也使得字體行業的發展舉步維艱。”
目前,日本森澤公司字庫的年收入超過1億元人民幣,而中國的字庫廠商還在為生存掙扎,就連方正字庫這樣的行業老大也只是勉強支撐。方正字庫的盈利主要來源于兩部分:一部分是新聞出版行業付費使用字庫,另一部分是大型企業的授權費用,如微軟、蘋果等,他們新推出產品需要購買字體時,會有意識地付費,合法使用字庫。“正是因為有這些收入,我們才能勉強維持公司的基本運營。”
2012年4月23日,距國家版權局就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(修改草案)》公開向社會征詢意見結束僅余一周,中國中文信息學會與字庫公司發起行業維權,呼吁從兩個途徑實現對字體設計的法律保護:在著作權法中明確字體設計屬于美術作品;明確字庫屬于計算機軟件。晨報記者 張碩
字體創作過程
步驟一:設計師用馬克筆繪出組成漢字的幾個基本筆畫,橫、豎、撇、點、折等,并且用鋼筆描出筆畫的形狀。
步驟二:基本筆畫設計確認后,設計師依據已定型的筆畫在稿紙上開始單字創寫。這樣的單字有810個,都需要設計師一筆一畫畫出來。單字在稿紙上設計完成后,通過掃描儀進入計算機,開始字體的數字化設計過程。
步驟三:設計師將掃描圖放進專業做字的方格,按照筆紋進行字體的計算機創作,八百多字的草稿就要這樣一筆一畫、一點一線地設計出來。設計師在這一過程中處理原稿的不足,找到解決辦法。
步驟四:設計師從筆畫庫和部件庫中提取相應部件,經過進一步設計,設計出新字,這個過程是人機結合做字。
步驟五:第一批810個字創作結束后,需要借助團隊力量完成剩余5953個字的創作。每個字都需要設計師反復修改,手工標注修改建議,反復修改,直到找不出瑕疵。